1. 研究目的與背景
台海地區的和平穩定對於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至關重要。近年來,由於多種因素交織影響,台海緊張局勢時有升溫。本研究計畫旨在建立一個「台海戰爭風險儀表板」,透過系統性蒐集、分析多維度數據,建構科學化的風險評估指標體系,並以視覺化方式呈現,期望能為相關決策者、研究人員及公眾提供即時、客觀的風險情資,提升對潛在衝突的預警能力與應對準備。
[[台海戰爭風險儀表板研究 by ChatGPT]]
2. 台海戰爭風險指標研究方法
2.1. 風險定義
本研究將「台海戰爭風險」定義為:在特定時間範圍內,因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政治、軍事、經濟、社會等領域的互動與情勢變化,導致發生武裝衝突或準軍事對抗的可能性及其潛在影響程度。此風險並非單一事件,而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,涉及多種因素的累積與觸發。
2.2. 研究過程 (階段調整版)
本研究計畫將分階段進行,前期著重於快速開發儀表板雛型並整合即時數據,中後期則深化理論研究並優化模型與儀表板功能。
第一階段:儀表板雛型開發與即時數據整合 (前期)
- 核心即時指標選定與資料源對接:
- 優先選擇易於獲取且能直接反映情勢緊張程度的即時動態指標,例如:解放軍軍機/軍艦活動數量、重要新聞事件、社群媒體熱點話題等。
- 根據
Raven/各種資料來源.md
,快速對接相關 API (如 GDELT, OpenSky Network, 台灣國防部新聞稿爬蟲等)。
- 建立初步的自動化資料蒐集與更新機制 (ETL)。
- 儀表板雛型設計與開發:
- 設計簡潔直觀的儀表板介面,優先呈現核心即時指標。
- 採用合適的前端技術與圖表庫,快速實現數據的視覺化展示 (如折線圖、數字卡片、簡易地圖標示)。
- 開發基礎的後端 API 接口,供前端調用。
- 此階段目標是盡快產出一個可用的儀表板雛型,以便觀察即時數據變化。
第二階段:理論研究深化與指標體系建構 (中期)
- 文獻回顧與理論框架建立:
- 系統性蒐集國內外關於衝突預警、危機管理、國家安全、兩岸關係等領域的學術文獻與研究報告。
- 深入分析現有的衝突預警模型與指標體系,為台海情境建立更完善的理論基礎。
- 全面指標篩選、分類與權重研究:
- 基於理論框架和前期實踐,進行更全面的指標篩選,涵蓋軍事、政治、經濟、社會等多個維度。
- 詳細評估各指標的特性 (可衡量性、可取得性、相關性、時效性、敏感性)。
- 研究並應用科學的權重設定方法 (如專家評分法、層次分析法 AHP 等),初步建立加權的風險指數。
- 數據處理與初步模型探索:
- 對更廣泛的數據源進行處理與整合。
- 探索趨勢分析、關聯性分析等統計方法,初步建立分析模型。
第三階段:模型優化、儀表板功能完善與驗證 (中後期)
- 風險評估模型建立與優化:
- 基於中期研究成果,建構或優化綜合性的台海戰爭風險評估模型。
- 若數據條件允許,可嘗試引入機器學習等進階方法進行短期風險預測。
- 使用歷史數據對模型進行回測與驗證,調整參數。
- 儀表板功能升級與設計優化:
- 根據優化後的指標體系與模型,調整儀表板的數據呈現方式與視覺設計。
- 增加更豐富的互動功能,如多維度篩選、情景分析、預警提示等。
- 收集使用者回饋,持續改進儀表板的實用性與使用者體驗。
- 系統整合與部署:
- 完善前後端系統,確保系統穩定性與數據更新的即時性。
- 考慮系統的部署方案。
3. 建議的風險指標 (可於前端網頁顯示)
以下指標主要參考 Raven/各種資料來源.md
,並考量其在前端網頁呈現的可行性與直觀性。